网暴汹涌:是“乌合之众”还是营销号的狂欢?

期次:第156期    作者:薛圣煌   查看:148

今年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建议制定反网络暴力专项立法。立法反网络暴力成为两会焦点,这一话题再次冲上热搜。

网络世界错综万象,网暴更能凸显其暴力的一面,它无处也无时不在发生。简单的生活分享,快乐的旅行见闻,悲伤的聚散分离,抑或是痛苦的天灾人祸,总有些对抗的、不和谐的声音在相关评论区出现。

近日,湖南桑植县某中学举行高考冲刺百日誓师大会,一名高三学生代表因其慷慨激昂的发言与面部表情,引发了网络热议。在相关视频的评论区里,出现了一些不恰当的言论,令人吃惊的是,这些评论竟然在当天就收获了七百多点赞。所幸,学校及时对这名学生进行了心理辅导,当地也对相关网暴行为进行了调查,因此该学生的学习并未受到较大影响。

如果只是简单地观察这一事件,我们似乎会轻易得出一个结论:对该女孩的网暴是大量网民“乌合之众”式的群体性狂热或无意识之恶。网民似闻到血腥的鲨鱼,一拥而上,不可计数的恶语冲向了这位女孩。在网络世界,道德底线似乎被涤荡得一干二净,言语狂欢成为了冲浪的至高快感。整个舆论环境像金属乐现场的死墙,只剩下舆论的两极分化与碰撞。

但我们仍需要发问,这样的舆论环境是单纯的乌合之众造就的吗?新闻传播学研究者常江表示:虽然,人在群体激情中会部分失去理智,但目前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证据能够表明网络暴力和该行为有必然的关系”。同时,调查者发现,此次事件在不同媒体的评论区中,用户的倾向性不同,舆论的程度也不同,出现了明显的社交网络割裂现象。其根本原因是不同媒体的内容不同,潜藏的媒体导向也不同。一般具有一定公信力的官方媒体在新闻报道时会贴近事实报道,新闻内容没有强烈的倾向性,其评论区也保有相对中立理性的氛围。而在同一事件下,不良营销号的报道通常运用刻意的诱导,例如“发疯了”“精神状态不太好”,诱导其关注者对女孩进行恶意的言语攻击。

在不良营销号长期的恶意诱导中,该营销号的用户社区中就会出现“回音室”效应,又称“信息茧房(一种相对封闭的舆论环境)”。在这种封闭的空间里,激化的言论又被进一步放大,用户被不断地筛选,导致不实信息的转发越来越多,从而又产生了新一轮的恶意回声。在极窄的舆论传播环境中,虚假信息、极端言论得以病毒式传播。所以,营销号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引导网暴事件的发生。

无独有偶,在更早的粉发女孩网暴事件中,也离不开营销号的身影。起初,除了部分网民的不良谩骂,营销号甚至盗用其照片发布培训机构广告。之后,又有更多的营销号造谣传谣,加强了网络暴力的力度。

在网暴事件中,不良营销号扮演了放大器的作用。一旦他们察觉某一事件中的群众情绪,便罔顾事实真相,或是添油加醋,或是煽动对立。当他们从事件中获得大量相同情绪用户的支持,就能进而获取流量,成功变现。

当不良营销号赚取流量洗白脱身时,谁会记得他们曾经的污言秽语?当网暴受害者的相关权益受侵害时,谁会去关心他们的遍体鳞伤?若是放任营销号的兴风作浪,只会让互联网失序,所有的媒体工作者只为流量创作。我们需要及时“重拳出击”。

3月12日晚,为整治“自媒体”乱象,破解“自媒体”信息内容失真、运营行为失度等深层次问题,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行动。与此同时,抖音、微博、快手、腾讯、小红书等重点平台加大防范处置力度,强化识别预警和实时保护,严肃查处组织参与网暴、借机营销炒作的信息和账号。

作为用户的我们,既需要规范网络发言,理性讨论,也需要积极地发现不良言论,帮助平台监管不良营销号的出现。而当我们受到网暴时,冷静收集证据,向平台和有关部门举报才是我们应选择的路径。

只有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成功遏制网暴的发生,创出蔚蓝的网络天空,让每个人都能睁开双眼,不为黄沙尘烟所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