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逝之前 执笔言真知

期次:第146期       查看:113

  编者按:清明节,铭记英雄,无论是战火纷飞还是和平年代,每一种牺牲都震撼人心。前有一个个怀着热血上战场的士兵将士、凉山救火的消防员以及许 多戍边战士。而现在,疫情爆发,东航飞机失事,大学生也有数不清被耽搁的事和青春。近日的热点更让我们明白,生命的消逝就在一瞬间,引人深思。

  互联网“高烧不退”,

  网住了谁又接住了谁?

  4月3日,一位住在上海虹口区的33岁女子,因为担心自己患有听力障碍父亲的饮食。于是把家里所剩无几的菜全部做好,想要给父亲送过去。但封控期间运力维艰,找同城闪送无人接单,即使加了100元小费也依旧无果。

突然想到,昨天有个叫余中的叮咚小哥给自己送过菜。于是,她拨通了小哥的电话。那会儿,小哥快下班了。但接到电话时,依然答应了她的请求。

晚上七点,小哥骑着电车朝目的地出发。虹口区到青浦区的距离是27公里,原预计1.5小时就能抵达,但跨区途中,车要充电,路要封堵;小区的工作人员要接头;交警要查核酸,查通行证。这单送下来,几经波折,耗时长达四小时。又因车没电,他只能在宾馆办理手续入住。当他躺下,已近凌晨两点。

听闻小哥一路上的奔波劳苦,该女子内心十分感激。她给小哥转账200元,小哥没收。无奈之下,这位女士只得给小哥的话费充值了200元。她找到小哥的公司,说了他的助人事迹,还写下经过,向博主@脊梁in上海SH投稿。媒体报道后,小哥因此获2000元奖励。

她努力用一言一行去回馈这位小哥。她说,希望好人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但接下来发生的事,都在讽刺这句话。

这件事在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网上很多人的关注。本以为会让大众感动,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帖子发了没多久后,舆论失焦。大家的关注点不是小哥的“不求回报”,而是“200元转账”。他们在评论区肆意评论,对女子口诛笔伐,甚至还扒出一些她的个人信息,私信骂她。因为200元,她被网暴到跳楼自杀了。从32楼,一跃而下。顷刻间,一条鲜活的生命,就此结束。

在这个虚拟的交互世界里,没有滚烫鲜红的血液飞溅,没有人能看见施暴者的狰狞,没有聆听受害者哭声的耳朵。只有铺天盖地、鱼龙混杂的信息;有在真实生活中不敢发泄的恶意;有一场场肆无忌惮的网络狂欢。

把奢侈品包装挂在门外来领取东西,就会引起对本就身陷囹圄的上海的群嘲。他们自诩风趣幽默,用各种网络梗讽刺上海人“虚荣”、“爱装”、“资本主义”。

他们的恶意化作一个个文字,毫不犹豫地刺进受害者心里,有的人不主动攻击,却给那些施暴的人点了一个又一个赞。

有人以为自己是拨丝抽茧的侦探,早就认清了事实真相;有人以为自己是才华横溢的段子手,用看似幽默的语言抛出一个又一个明嘲暗讽;有人觉得自己是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没有他不知道的常识。

他们带着自己的ID面具,肆意展示着真实的恶意。

网络是一片海洋,有晴空万里的风平浪静,就有狂风暴雨的惊涛骇浪。有时,一场惊涛骇浪的起点,只是某只蝴蝶扇动了翅膀。有人在海上兴风作浪,也有人被葬在了这片海。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的不断壮大带来的是什么?

河南暴雨,身处险境的同胞向外发送真实情况,寻求帮助,网友整理了河南各地的求救热线,在网络上流传甚远;老人走失,网红记者海燕实时刷新寻人进度,通过直播帮助一个个破碎的家庭团聚;东航坠机,全网都在为同胞祈福,鼓励安慰遇难者的家属,为奔赴一线的英雄们喝彩。

这不是个冰冷的世界,网络是有温度,有生命力的。恶意断断续续,善意早就结成了一张牢不可破的网,接住了数不胜数绝望的人。

冲浪的我们,无法阻止那些四面八方袭来的恶意,那就至少,做一个不为恶意点赞的人。

21新传2班 金梓潘

疫情黯淡的人心,

希望捧起一束光

2022年3月1日,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1例新增本土病例。自此开始,上海疫情爆发式蔓延,每日感染人数持续快速增加。结合上海实情,防疫策略依旧采取之前备受称赞的精准防控模式,全市实施分区分类差异化防控,落实一周2次抗原检测——但为什么这一次没能遏制住感染的汹涌势头?

疫情盯上了魔都上海,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上海就已经建立了不少隔离点,但由于每日新增病例过多,物资短缺问题越来越严峻,网络上对于疫情防控措施质疑和不满的声音也越来越多。疫情时代的封锁和禁锢,让人们染上了焦虑、疲惫和绝望的流行病。

4月4日,一位博主在微博上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位家住虹口的上海姑娘,得知住在青浦的有听障的父亲每日只能吃白米饭度日后,想把自己烧好的饭菜给父亲送过去。可她加价100元都没有人接单,情急之下找到前一天给他们送过菜的叮咚小哥帮忙,没想到小哥一口答应下来。虹口到青浦的距离是27公里,由于疫情防控封了很多路,原本两小时的车程花了近4个小时,最后步行了2公里才到姑娘父亲的小区,等确认东西送到老人手中才安心离开。这个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太晚回不了家,小哥半夜两点才找到宾馆住下。姑娘心生感动又分外愧疚,想要给小哥报酬又被拒收,最终还是给对方充了200元的话费。

故事到这里,让人读到的都是陌生人的彼此治愈和善意的感染与传递,细腻柔情,温暖人心。可是,大概是我们太低估人心的罪恶,姑娘的举动落到某些人眼里,只剩下对200块钱的斤斤计较和钻牛角尖。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嘲讽她“廉价”的善意,大骂她的小气,怀着对上海人的恶意抨击她的傲慢与偏见。

流言甚嚣尘上,而真相却被捂紧了嘴巴。

那位上海姑娘也只是普通人,却被动承受着突如其来的巨大恶意,被毫无依据地揣测成一个自私吝啬、充满心机的人。她惶恐地试图解释,试图让造谣者理解她的好意与不得已。可她不知道,那些信口雌黄的人根本没有理智和良知,他们不讲道理;她不知道,恶意并不一定要建立在恶行之上,想要霸凌你的人可以肆意曲解你的每一句话。

这就是网络暴力。

短短三天,她不断试图去举证、解释、剖白,却不断被怨怼、抨击、痛斥;从慌乱、焦躁、不解,到压抑、麻木、绝望。最后,她在一个平常的午后,从自己家一跃而下。留下孤独的丈夫、7岁的孩子,还有一个患有听障的年迈的父亲。

其实压垮一个人真的很简单,把一个幸福善良又带着一点柔弱的女子推向死亡的绝境,只要三天而已。

这一事件很快就被顶上热搜,一时间风向大转,网络上又掀一波声讨键盘侠、心疼跳楼女孩的浪潮。只是在这些声音里,有没有曾经施暴者的身影?想来就让人觉得不寒而栗。

网络暴力是真实存在的,受害者也是真实存在的,只有加害者面目模糊。他们难以受到真正的惩罚,也就难以真正地反思和收手。网络暴力一波接着一波,那些偏激的攻击性言论还会伤害一个又一个善良纯粹、内心有爱的人。

这个姑娘用一种极其笨拙直白但又悲壮浓烈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但是代价未免太大了。逝者长已矣,我们现在更应该做的,是反思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疫情爆发以来的第三年,很多企业宣告破产,哪怕是大企业也因难以复工复产而无奈裁员,第三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下滑状态。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长期的居家隔离就切断了收入来源,可是生活还要继续,孩子得上学,老人得养老,还有紧迫的房贷和衣食住行的账单,生活的担子更沉重了。

在压抑的环境里,焦虑的情绪不断蔓延,会把人逼疯,也会让人对这个世界生出敌意。既然防控不能让步,我们要做的就是抛下偏见,充盈自己的生活,阻挡外界的不确定性打乱你的步调。人言可畏,但人的一言一行也能牵引出温情、理解和希望。

21新传2班 姚洁

疫情下的青春

一转眼,三年已经过去,我们不禁感叹,人们已经和疫情共存了如此久。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流感、一次病毒以及野味的报复和城市的封闭,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还记得,庚子年春,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了整个武汉,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蔓延到了我国多个省份。重症病例,死亡病例连连升高,人们终于感到恐慌,随之而来的是管控、封城、建设方舱医院。还记得,这一年,高考延期;这一年,口罩、绿码、36.5摄氏度。

疫情何时终

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抗疫战士,各个省份守望相助,相互驰援。中国没有放弃每一位感染者,大力研发疫苗,开展核酸检测,在抗疫之战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当我们以为疫情会好转,病例会清零的时候,总有某个“不幸”之地,突然爆发疫情———正如此次上海的疫情来势汹汹。

这场不知持续多久的疫情何时才会结束?这暗淡无味的日子何时才能到头?疫情之中的大学生们,本来可以云游四海,感受世界的美好,如今却都被困在了学校和宿舍,很多人发出“青春被疫情偷走了”的感叹,认为大学才四年,疫情却占了三年。是啊,我脑海里的大学生活,应该是在夏日和朋友逛校边小摊;是打卡城市著名景点;是在钱塘江大桥上的路灯下将整个城市的夜景收入眼底。总有人说:“疫情占据了我的青春和我的学生时代,健康码、核酸和延缓返校充斥了我的整个青春。”我们的活动被限制在学校和宿舍,我们因此失去了去观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机会。我们不得不每天戴着口罩,只能露出一双眼睛。有一次走过食堂,听到一名女生说:“上一次出去旅游还是在高考之后的暑假。”回忆了一下,我高考的暑假正好赶上疫情,上一次旅游还是中考之后的暑假,下一次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轰轰烈烈的大学时光成了无数次排着长队做过的核酸,成了反复的延缓返校与线上教学,成了每每和朋友相约却无奈取消的旅程。

但是,疫情之下,校园生活依然在有序进行着。学校里,都是被疫情困住的大学生,有的人沉下心来,选择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有的人,将这被困住的时间合理利用,进入健身房当中,静下心来提升自己;有的人,致力于服务社会,争当志愿者,每次核酸检测,配合检测行程码的时候,都能看见他的身影;有的同学则利用网课的便捷,自学了Python,office等办公技巧。你看,疫情中的大学生们,也不是那么无趣。

青春的模样

那么,青春到底是什么?青春不是咖啡厅和小餐馆,青春也不是演唱会和livehouse,只能说,青春不只是这些。在闷热的夏天,每天穿着防护服,这何尝不是青春,青春并没有被偷走,而是疫情见证了我们的青春。

抗疫接近三年,我们经历过焦虑与迷茫,时代的接力棒交付到我们手中,但是也逐渐懂得人生无常。疫情也给了很多人更多时间,也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但契科夫曾说:“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就的将是锋利的尖刀”。我们应在疫情之中应该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自律,积极面对生活,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青春,应是在变故中拒绝“躺平”,不因苦难而沉沦,不因挫折而气馁,我们无法决定疫情何时结束,却可以决定用什么样的心境与状态面对当前的困境。在等待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做好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努力沉淀自己、提高自己,便算是不负青春与韶华。

21法学3 白靖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