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年的 一位高校新闻工作者

期次:第91期    作者:学生记者 徐莎梦 管婷婷   查看:60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的校报编辑阙维军老师被评为 2016—2018 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高校“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一位默默无闻的校报编辑如何得此荣誉?
      默默勤耕—— —新闻变革的记录者
      这个学期结束之时就是阙老师的退休之日,所以这段时间办公室里堆满了她正在整理的几十年的校报。我们随手翻阅了两摞 2001—— —2008年的,几乎每期都有她写就的报道:党代会、双代会、校庆、学科建设成就、思政教育改革、全员岗位聘任、教师节表彰、下沙校区建设、新生开学典礼、毕业生就业指导……,这一篇篇报道都倾注了阙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她见证和记录着学校一步步发展的历程。
  虽然时过境迁,抚摸这些报纸,阙老师如同对自己的孩子般满含深情。“当年学校办公还没有实现电脑化、网络化,各个部门人手紧缺,更没有专门的通讯员能提供报道,所以,我承担了大量的学校重大活动的报道撰写任务,稿件都是一字一句手写出来的。”
  校园新闻网出现后,阙老师转而投入精力对校报头条新闻配写评论员文章,如校庆、教学、科研等,《春华秋实四十载 同心同德向未来》、《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高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等等。许多评论都在全国和全省高校校报评比中获奖。
  技术革新的同时,她也追求新闻内容的与时俱进。
  “学生往往有许多新奇的想法,给校报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惊喜,”她笑着说,“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关注国家大事、国际关系,稿件也从 ‘文学、文艺风’ 转向从学生的视角发声,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所以近几年校报更多地开辟版面,刊发学生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评论。”她说。
      坚持坚守——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三十二年来,我从未缺席任何一期校报的编辑和出版。”临将退休,阙维军老师回顾自己的校报编辑生涯,评价自己“无愧于心”。
  她向我们回忆起 6 年前,在美国读硕士的儿子邀请父母出席他的毕业典礼,而当时虽然临近暑假,但是 6 月份还有两期校报要出。两相权衡,还是决定留在学校,“这是我的工作。”她简单地说。
  三十二年里,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作为校报编辑,她的个人生活常常是配合着工作进行的:不论探亲还是旅行甚至住院手术,尽可能把个人私事都安排在寒暑假完成,三十二年保持了全勤的工作状态。
  一份报纸的成品犹如一件工艺品,少不了精心的打磨,阙老师则充当了这位“工匠师”。长期负责校报工作,要制定每期出版计划、选题、采访、写稿、改稿、编辑、校对、清样等等,报纸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强烈的责任心,“每一期出版,成就感油然而生,同时内心也牵挂着报纸读者的反馈。领导的指示、师生读者的反映都是我进步的动力。”她说。
  “主流媒体不能偏道”是阙老师的工作宗旨。“在没有校园新闻网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校报就是学校的主流媒体,学校师生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校报才能了解到学校党政的工作意图和近期开展的重要活动等,校报作为学校党政机关报,必须做好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
  而如今,网络信息的高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兴起,校报如何生存发展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阙老师的观点是,除了及时报道面上的新闻,更要在采访深度上下功夫,重视人物、事件等通讯报道形式,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以在深度上胜网络快讯一筹,传递更有价值的信息和思想。
  三十二载,几乎占据了一个人一辈子的工作期,而阙老师就是这样坚持、坚守、专一、专业地工作在校报编辑的岗位上,为高校事业默默地付出着自己最真实最平凡的努力。
      办报育人—— —学生记者的“伯乐”
       而对于学生记者们来说,阙老师也是一位“伯乐”。
  每一届学生记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基本清楚哪些同学新闻采访能力强,哪些同学文笔清新,哪几位对时事政治感兴趣,哪几位又喜欢文学艺术。于是,阙老师会根据学生各自特长安排版面撰稿任务。
  “刚接触新闻,不知如何选题,如何采访,如何写稿,是阙老师用她的专业和耐心一步步带领我们进入校报学生记者这个身份。无论是集思广益的选题讨论,还是有条不紊的采写工作安排、字字推敲的文字编辑,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阙老师的关心与指导。”11 级金融专业毕业生董炜曾是当年记者团团长,如今她也干起了文字工作,一家企业报的主编。
  “2016 年两会期间,阙老师连续布置给我校报一、二版上几个重要的报道任务,展现浙财大师生学习两会精神的风貌。从抓住时政热点到采访相关领导,从关注学生活动到如何整合内容,阙老师一直对我进行具体指导,还在文章标题、行文风格、要点重点等方面逐一进行修改辅导,让我的文章深度与厚度得以提升,几次文章刊出后我特有成就感。”14 级中加会计专业毕业生鲍宸洋今年已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读研,他说校报记者经历让他学会对时政热点问题怎样从细微视角感受其深远影响,“这对我以后的发展同样具有意义。”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迎来送往中,阙老师始终耐心指导培养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记者,并且不厌其烦地叮嘱学生收藏好刊载过各人撰写的稿子的每期报纸,“待毕业找工作时能用上。”事实上,学生记者中很多凭借其新闻采访工作经历和文字作品而早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几十年来都这样。”阙老师总结了这个话题。
     翻篇归零—— —开启生活新模式
     阙老师工作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着每天午休时间读书和读报的习惯,从浏览党报都市报到书刊杂志,不一而足。她始终坚信,哪怕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的年代,新闻人还是应该沉下心来,不断学习提升,对自己的新闻素养提出严格要求,“没有知识和信息的 ‘输入’,就没有文字的 ‘输出’。”她说。
  同时,她还自侃有“职业病”,读报不仅关注新闻本身,也会思考新闻的版面布局及标题制作。“为什么这条新闻安排在报纸这个位置?这样做标题是什么意图?甚至词语用法这样的细节,都是我所关注的。”在这种“职业病”下,阙老师不仅积累了几大纸箱平时阅读留存的剪报,还全部收藏保存着 32 年来的校报,她能够快速找到任何一年任何一期的报纸,说出每一篇文章的事件背景。
  即便就要退休了,但几十年的职业习惯还会影响下去。我们询问起阙老师如何打算今后的退休生活,她乐呵呵地表示,除了可以有时间经常外出旅行外,还将继续保持工作中的习惯,“阅读,安安静静地阅读,一本书一杯茶是我的最爱,”“还希望上老年大学学习从未涉及过的东西,比如画画,比如中医,”“期待开启生活新模式。”
阙维军老师是浙江省高校从事校报工作的几位元老之一,也是业内专家,无数次在全国高校校报协会和省高校校报研究会的好新闻评比中获奖。2015 年荣获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浙江省高等院校校报研究会联合颁发的“浙江省高校校报工作突出贡献奖”,这应该是对她 32 年高校校报职业生涯的最好肯定。
  谨以此文代表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记者祝贺阙维军老师光荣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