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营销” “商业元素与强粘性” “社会与文化诱因”

—— —漫威致胜的三颗“无限宝石”

期次:第88期    作者:17 金融 3 周锦洋   查看:103


      前段日子,《复仇者联盟 3:无限战争》(以下简称“复联 3”)的上映掀起了一波观影热潮,许多影迷都选择在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漫威布局十年,精心策划而成的商业大片,朋友圈更是被各色的观后感轮番刷屏。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复联3”在中国大陆的零点首映场即收获票房6000 万元,首映日票房成绩达 4.51 亿元,上映 2 天票房更是突破10 亿元。截至目前,其全球票房已超16 万亿美元。这样的票房数据堪称是“爆炸式”的,也足以彰显漫威在超级英雄题材电影圈中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复联3”的成功一方面令我们好奇漫威影业得以占据市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引人思索超级英雄电影狂潮背后的社会与文化因素。
  总的来说,漫威的成功可归结于三方面:受众、影片自身特色以及外部环境。漫威最基础的,也是最初的受众来自于Marvel Comics(漫威漫画)积攒的粉丝群体。作为和Detective Comics(侦探漫画)并驾齐驱的美漫巨头,Marvel Comics(漫威漫画)占据了美国漫画业的半壁江山。漫画引聚的粉丝群是漫威公司涉足影业的原始成本,是以身涉险的公司高层的一剂强心药。另外,忠实的粉丝们出于对漫威偏执的喜好,对周遭的亲朋好友们进行大力宣传,最终实现了“以一带多”的目的,极大地扩张了漫威电影的受众范围。
  当然,漫威电影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特色。首先是它在电影中最大化地利用成功的商业元素。诸如“大场面”、“高特效”、“反转”、“喜剧效果”等。漫威发掘了这些元素在观众群中引起观众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鸣的潜力,并大加利用,如在 《雷神3》 中的反复“插梗”、“银河护卫队”系列中贯穿全片的美国七八十年代流行音乐元素。但实际上过分浓重的商业化元素也限制了其内涵地提升。其次,漫威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不是僵硬地、扁平化地描摹人物,它们在角色性格中往往糅入多对矛盾,使其显得立体丰满。在其英雄观念中,不存在绝对的“非黑即白”,正义与邪恶间也从不是泾渭分明的,“复联 3”中的反派—— —灭霸便是一个典型代表。这样的性格设定很大程度上剥离了超级英雄身上的“神性”,使其更贴合现实,显得有血有肉,引起观众兴味。为了配合这样的角色塑造,漫威在选角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他们很少在电影中启用一线大咖,部分原因是“大腕”们固有形象过于深入人心,不利于全新人物的塑造。此外,漫威电影中的多文化元素融合也是一个原因,这适应了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漫威电影带有的粘性,“漫威宇宙”的构筑则将这种粘性不断放大。在 《复仇者联盟》 成为爆款前,漫威的单英雄作品票房(《钢铁侠》 $5.85 亿、《美国队长》 $3.7 亿、《雷神》 $4.44 亿)并不突出。但集合了众多英雄的 《复仇者联盟》 票房则达到了 15.18 亿美元。这吹响的不仅仅是超级英雄的集结号,更是各派粉丝的集结号,也给粉丝群体间流动、联系提供机会。比如钢铁侠的粉丝受粘性牵引而观看了“复联”后,完全可能同时喜欢上雷神这一角色,而去观看雷神的独立作品。这在其后的 《钢铁侠 3》、《美国队长 2》 等作品的票房中都能体现出来。
  外部环境也是漫威走向成功的重要推力。所谓“时势造英雄”,漫威影业的发展也是搭乘了电影行业变革、特效技术发展的东风。21 世纪初,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来势汹汹,将传统漫画业逼到绝境,漫威漫画也不能幸免。而此时电影行业发展却是如火如荼,特效技术也日渐成熟。原先一些绚丽的奇幻场景也可以通过特效一一实现,与此同时,原有电影题材被反复拍摄后,观众陷入审美疲劳,急需新题材刺激眼球。漫威公司领导正是嗅到这样的商业契机,才决定赌上所有身家,放手一搏。于是在 08 年,《钢铁侠》 横空出世,“漫威宇宙”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除却技术的发展,更深层的外部因素来自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精神现状。辩证地来看,“超级英雄受热捧”这一现象所映射的深层原因有利也有弊。
  与大多数人而言,超级英雄是“现代神话”。这种对于英雄的崇拜也可看作对正义和自由的向往。所以说对美好世界的憧憬仍旧是芸芸众生的精神寄托,“真善美”仍旧是最易激起共鸣的一份情怀,这是值得庆幸的。但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某些方面势必与现行社会制度产生对峙,不利和谐社会的建设。
  超级英雄电影的虚拟属性往往是最为人诟病的。批判者认为这类电影与现实世界的严重脱节,过于沉溺其中,容易使人的认知游离于虚拟与现实之间,混淆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界限,尤其不利于青少年成长。但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类脱离现实框架的电影,可以供给我们更多的自由讨论受现实限制的问题,如善恶,如生死。
  特效与打斗是超级英雄电影的一大看点。但过分依赖特效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反映了现代生活的浮躁与高压。快节奏与强生活压力使得人们迫切需求一种便捷有效的减压方式,而进入影院观看一番“大场面”来刺激感官就成了不二选择。尽管作为商业电影,迎合市场口味,无可厚非,但提升电影内在品质才是根本之计。
  其实,超级英雄电影作为近几年才在中国市场发展壮大的舶来品,是文化多元化和世界文化交融的产物。大多数漫威的中国影迷集中在 90 后,00 后这两个年龄群体,而 90 年代正是中国走向世界,外来文化开始大量涌入的阶段,这也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关于超级英雄电影的热潮,一方面这是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这场浪潮,不必盲目为其特效的堆叠和情怀的消费买单。